0%

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

An Epic of Chinese Jade for 10,000 Years

Diversity and Unity,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,Inclusiveness and Gentleness

人鸟兽玉饰
原本玉质为湖绿色,经数千年埋藏,已受沁白化。飞鸟驻足于跪姿人像长长的发冠上。鸟的身下,人举起一只四足短尾小兽,正奋力向上攀爬。
良渚文化早期
南京博物院藏
长5.08厘米,宽2.95厘米,销孔径0.19~0.23厘米
眼孔径0.18厘米、0.2厘米,厚0.32~0.48厘米
1991年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遗址77号墓出土
飞鸟
鸟,翱翔云端,上下翻飞,先民深信它们是通天的生灵。
兽,奔跑原野,下穿三泉,是大地的主人。
人,立于天地之间,与生俱来地拥有智慧而承担起沟通天地的桥梁。
第一章
玉生华夏

玉器,初现于亚欧大陆的东端,有着上万年的历史。

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,发现一类温润、坚韧的天然物质——玉。他们相信,玉可以感通天地,也能够寄托人们对万物的敬仰。

从东北松辽平原到长江流域,从西北昆仑山巅到南海之滨,玉,如点点繁星,在华夏大地广袤的原野上闪耀;玉,以燎原之势,为熠熠生辉的中国史前文明增光添彩。

第一单元
万年

遥远的洪荒时代,自然的力量巨大而神秘。因此,华夏先民笃信万物皆有灵。在生存探索中,他们发现坚韧而温润的玉不仅可以作为工具,更可用于与天地对话。

在东北乌苏里江畔的小南山,中华民族成熟用玉的传统出现了。由此,玉器承载起中华儿女对美的追求、对信仰的寄托,这些追求和寄托构成了中华民族万年用玉的文明内涵。

小南山文化
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外径5.6厘米,内径2.2厘米,厚0.5厘米
2020 年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遗址 1 号墓出土
玉器丰富是饶河小南山遗址的突出特征。2015年以来出土环、玦、管、珠、璧、斧等各类玉器140余件,部分玉器表面见有砂绳切割留下的弧形痕迹。
根据文化特征和碳十四测年数据判断,这批玉器的年代为公元前7000年左右。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器组合,因此,小南山遗址被称为“中华玉文化的摇篮”
第二单元
星辉

距今7000~4000年的华夏大地上,史前社会正向着统一的“中华文明共同体”大步迈进。开采玉料、制作美玉、寄托信仰等用玉文化凝聚了这个“文明体”的精神共识。

《禹贡》记载,美玉遍布华夏大地。“最早的中国”诞生之初,用玉文化丰富多彩,玉得到了纯正、普遍的认同。

玉人
凌家滩文化
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肩宽2.4厘米,厚0.8厘米,高8.6厘米
1998 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29号墓出土
玉人为男性,头戴“介”字冠,方脸,细目,胡须外撇,端正威严。玉人双腕戴满臂环,,双手虔诚举于胸前,呈蹲踞姿态。同时发现的三件玉人,背面均钻有缝缀用的隧孔,将它们组合在一起,或许是举行仪式的重要法器
玉龙
红山文化
故宫博物院藏
曲长64.3厘米,最宽处21.8厘米
直径1.9~3厘米,高25.7厘米
玉龙用一整块黄绿色的闪石玉雕琢而成,有着优美的虹形曲线。头部雕琢,单阴线眼似梭形,大而凸出。吻部长而前凸,鼻上翘,下颌有两道阴线纹。脑后长鬣飘逸,神气生动,边缘呈刃状。龙身呈长圆柱形,光素,无肢无爪,无角无鳞,躯体似蛇,弯成C形,遒劲有力。中部有穿系孔,如果以绳系于中孔悬置,则正好水平平衡。
玉猪龙
红山文化
辽宁考古博物馆藏
宽7.8厘米,厚3.3厘米,高10.3厘米
1984年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
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
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,上端兽首被认为是猪或熊的神灵化样貌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都有龙崇拜、猪崇拜的观念,对后来的红山文化具有重要影响,红山文化晚期的玉猪龙,更将崇拜与崇拜合二为一。
刻符璧
良渚文化晚期
南京博物院藏
直径24厘米,孔径5.1~5.2厘米,厚1.3~1.4厘米
2012年江苏省兴化蒋庄遗址36号墓出土
极少数良渚晚期的大型璧、琮和镯上,会刻有图像符号。它们常以高台状(上或站立一鸟)、飞鸟山峦杆状等形态出现,璧的侧边刻 云状纹
研究者认为,它们可能是文字的雏形,也可能与良渚先民的信仰有关。
刻符复式节琮
(十五节)
良渚文化晚期
首都博物馆藏
射径6.8厘米,高38.2厘米
琮外方内圆,两端对钻孔。器身共十五节,每节两凸一凹,与相邻的面组成一兽面,每个平面都琢有圈形眼。上射口的中间近琮口处有纤细单阴线刻出的符号:鸟立于高柱之上,柱子上宽下窄,柱下三个圆圈,圆圈下有一长方形高台,台有三层。琮的另外一侧也有一个刻画符号,一部分已经模糊,似填刻线束纹的兽形
神面玉端饰
肖家屋脊文化
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
残宽7.9厘米,厚0.3厘米,高4.7厘米
2016~2018年湖南省澧县孙家岗遗址149号墓出土
玉端饰为片状,运用平面双阴线起阳、剔地法,表现出神面形象:眉眼耳鼻口五官皆备,嘴部突出表现上下两对獠牙狰狞神秘。两面纹样完全一致,并可对应,区别在于一面为减地阳纹,显得立体厚重,另一面为阴刻,简洁凝练。人面两侧耳下有穿孔耳环,顶上有冠,冠檐长伸飞卷,但一侧冠檐有残缺,残断处重新打磨并斜向钻孔。玉端饰顶、底两面皆平,顶面正中有钻孔,底面见三个钻孔,表明上下原本复合有其他构件。
第二章
玉成中国

在历史的洪流中,用玉加速了中华文明融合、聚变直至统一。玉礼器成为“最早的中国”形成过程中,不可或缺的政治信物。

夏文明崛起时,玉礼器是早期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。商与西周,玉礼制一脉相承,奠定了华夏礼仪的基石。东周至秦汉,个体的理性思维开始觉醒,玉器,逐步塑造、构建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。

第一单元
呈礼

夏、商、周三代,华夏族群从部落走向王国。文明聚合,国家形成。玉器,则缓步走下神坛,化身为国家王权政治、社会规范的标尺。

西周建立之初,周人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以治理国家。玉礼器成为“周礼”重要的载体之一,也是维持这一制度的重要工具。

牙璋
二里头文化
洛阳博物馆藏
长48.5厘米,宽8厘米,厚0.5厘米
1975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七区7号墓出土
二里头遗址迄今共发现四件牙璋,以这件形制最为复杂、制作工艺水平最高。其扉牙部分横置呈龙形侧身状。有学者认为,牙璋是夏部族乃至夏王朝使用的一种特殊玉器,是二里头时代国家政治制度的物质象征。自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,甚至珠江流域和中南半岛地区都曾发现牙璋的踪迹,这样的现象呈现出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力。
玉戈
商中期(二里岗时期)
湖北省博物馆藏
长94厘米,援长71厘米,援宽13.5厘米
内宽11厘米,厚0.5厘米
1974年湖北省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李家嘴3号墓出土
玉戈是商周时期代表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。该玉戈单体体量大,玉质灰黄色,有杂斑。长方形内,有阑,阑前保留方形菱格纹装饰。长援上扬,前锋锐尖,内上有绑缚使用的痕迹,前段有一单向钻孔。盘龙城是出土商代早中期玉戈最多的遗址。其中仅李家嘴这一地点的五座墓葬便出土了 11 件大型玉戈单体。盘龙城遗址出土玉戈的墓葬一般面积较大、规格较高,且有青铜礼器和其他玉礼器与玉戈同出,这些出土文物标志着商代中期高级贵族的身份。
五璜联佩
西周晚期
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
全长81cm
1991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12号(虢季夫人)墓出土
一组390件(颗)。由一件人龙合纹佩,五件形态各异的璜,368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和16颗菱形料珠相间串系而成。人龙合纹佩玉质细腻,正面中部略鼓。正面饰人龙合纹,龙首位于一端,人首位于中部,为侧视形,有目、耳,头上又有上扬的发丝,眼睛处有一穿。五件璜玉质、大小、纹样有别,三件较大,两件较小。分别为鸟纹璜、素面璜、尖尾双龙纹璜、人面双龙纹璜和双首龙纹璜。
第二单元
比德

东周时期,传统秩序与道德标准重整。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让位于对人之本性的追崇。士人阶层提倡参照玉的特性提升自身德行,这样的行为给玉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两汉时期,儒士们类比玉的坚硬与温润,提炼出君子的五种品行准则: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。在践行这些品行准则的过程中,儒士们相信,玉能延年益寿、使人羽化成仙。

商王村玉组佩
战国晚期
淄博市博物馆藏
1992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
商王村1号墓出土
商王村 1 号墓的墓主是位女性高级贵族,可能随葬两组玉组佩,这是最为华丽的一组,由八件各式玉器组成,不仅呈现了浪漫主义艺术造型和风尚,也将镂空、减地、游丝雕等技艺体现得淋漓尽致,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楚式玉器风格。战国末年,楚国吞并鲁国,与齐国接壤。鲁国故城曾发现大量楚式玉器,反映了地域文化交流的频繁,也折射出战国末年楚国手工业制作的繁荣。
龙纹环
宽10.5厘米,内孔径6.4厘米,厚0.3厘米,高11厘米
龙凤纹珩
宽8.8厘米,厚0.4厘米,高5.8厘米
龙首珩
长12.5厘米,宽5.6厘米,厚0.3厘米
西王母神瑞叠胜形玉座屏
东汉
定州市博物馆藏
长15.6厘米,宽6.5厘米,屏片厚0.3厘米,通高16.9厘米
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43号墓(中山王刘畅墓)出土
上屏中西王母分发高髻,左右戴胜,端坐云气仙台上,旁有羽人、九尾狐和朱雀萦绕;
下屏西王母蓬发戴胜端坐云台,旁有仙女手持华盖,另有玄武等神瑞分列其上。
座屏由四块镂空玉片接插而成。两侧支架为上下叠胜形,胜的圆形部分分别透雕团卷的龙以及蛇首状神兽。中间两屏片略呈半月形,两端有榫,插入玉叠胜卯孔内。其上透雕各类神人、鸟兽神瑞等纹饰。
玉樽
东汉
湖南博物院藏
口径10.5厘米,高10.5厘米
1990年湖南省安乡县刘弘墓出土
规整的玉樽上琢制了精彩的纹饰,按漆器的结构,它们被模仿金属的三道凹弦纹“”分割成上下两层,
上层浅浮雕出对称的铺首。上层纹饰主体分为三组:
云海中翻腾的两只螭虎、两只头背对峙的长喙独角龙、西王母与手持灵芝草的仙人;
下层纹饰也分为三组:
羽人持仙芝戏螭虎、含利兽与螭虎争抢云中生长的仙芝、张牙舞爪的熊正与独角龙在云中嬉戏。它们或引颈昂首,或怒目对峙,或翻转起伏,变化多端。这些繁密的纹样以流云为衬托,精巧灵动,气势恢宏。器物底部的三只蹲熊瞠目龇牙,卖力托举,诙谐可爱。
第三章
玉美神州

三国至南北朝,地缘碰撞、丝路通达、民族交融等因素,为中华玉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;不同风格的异域材质,激发出人们制作玉器的精妙灵感。

唐宋以降,玉成为世俗社会中幸福生活与美好希望的寄托;在包容开放、多元文化互通的背景下,此时的玉器充满了意趣和风雅。

明清时期,在江南地区和宫廷之中,人们制作的玉器质精无瑕、工巧无匹,中华传统玉文明也由此走向巅峰。

第一单元
琼华

南渡衣冠留存文化血脉,北漠胡风带来异域风尚。多元一统却始终是中华大地的主旋律,玉文明的内涵因此更加丰富多彩。

奔放的纹样、多彩的宝玉石,沿着丝绸之路而来,愈发衬出玉的温润多姿。宋代,在玉器世俗化的过程中,人们推崇复古而制,此时的玉器制作因此频出新意,此外,在多民族交融的过程中,中华美玉也展现了崭新韵味。

玉梁金宝钿带
北朝~唐早期
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
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里王村
贞观元年(627)窦皦墓出土
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部。此玉带框皆以白玉制作,框内以“金筐钿真珠装”。该玉带玉质温润莹秀,制作考究。文献中称玉带框为“玉梁”,其“金筐钿真珠装”工艺精湛,富贵华丽。
春水图玉钩、绦环
无锡博物院藏
钩:长7.4厘米,宽2厘米,高2.4厘米
绦环:长8.3厘米,宽6.7厘米,厚2.2厘米
1960 年江苏省无锡市军嶂山至治元年(1321)钱裕墓出土
带钩绦环两部分组成一套完整的玉带具。绦环镂空透雕“春水”图案,以水、荷、芦苇、草卉为背景,上方一只海东青飞于荷上,正回首寻觅猎物,下方一只天鹅惊惶地潜入荷丛。玉雕抓住了双方最佳的情态瞬间,极富艺术感染力。带钩正面以荷花、莲蓬为饰,腹上镂雕荷莲水草纹,背部为一桥形钮,用以系带。这组器物采用了浅雕深雕镂雕相结合的制作方法,玉器背部留有较明显的砣碾痕,棱角锋利,使线条更显质朴、硬朗、浑厚,是同类题材中的精品。
第二单元
巧思

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繁荣的商品经济,激发了明清玉器的勃勃生机。从选料、造型到琢制,文人对玉的“美”和“韵”有了更加卓越的追求。玉,因此蕴含了更多的温情和雅致。

在苏州、扬州的街巷、市井里,匠人以巧思创作出清雅的玉器;在紫禁城内的殿宇楼阁中,因帝王亲自参与、要求而制作的玉器,其样式品味、巧思匠艺,都引领着时代的新风尚。

金环镶宝玉兔耳坠
明中期
明十三陵博物馆藏
通长5.8厘米,环径2.5厘米,兔高2.4厘米
1958 年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出土
金环镶宝玉兔耳坠出自孝靖皇后棺内头北部。金耳环圆形,下系白玉耳坠。玉兔竖耳,两前肢抱玉杵,下有臼,呈捣药状。兔头顶系红宝石一块,两眼各嵌红宝石一块。
下部有云头形金托三个,金托中心嵌猫眼石一块,两侧各嵌红宝石一块,正、背两面镶嵌样式相同。定陵出土首饰上丰富多彩的纹样,反映了这批首饰制作之精细,装饰之华丽,纹样勾勒的人物、动物造型惟妙惟肖,生动逼真。
“太上皇帝之宝”
故宫博物院藏
印面边长6.3厘米,钮高2.8厘米,通高5.7厘米
方形玺,印文为汉文篆书。钮上二龙相交,脊背呈串珠状,方口露齿, 卷须,头上两角均向后,两龙中间有孔,附黄色绶带。
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。乾隆帝“不敢上同皇祖”,早年立誓,若得在位六十年当即归政。乾隆六十年(1795)九月,乾隆帝在圆明园勤政殿宣谕建储,命于次年改元嘉庆,皇十五子为嗣皇帝,自己为“太上皇帝”。退位之后,乾隆帝仍训政,自称“朕”,其谕旨称“敕旨”,宫中仍称乾隆年号,直到他去世。乾隆帝并镌“太上皇帝之宝”数方,在内府收藏的书画上多有钤盖。
尾篇


见证了华夏先民奋进的过往,
代表了华夏儿女恒久以来的品格。

玉器
凝聚着中华民族的“礼”与“德”,
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统的磅礴气概。

玉文明
承载的中华灿烂文化仍在赓续,
润泽和涵养的中华文明血脉,
生机勃勃、绵延不绝……

金蝉玉叶
1954年,在苏州五峰山明代进士张安晚家族墓中,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件金蝉玉叶。
一只形神毕肖、金光闪耀的蝉,栖憩在玉叶上。它侧身翘足,双翼略张,嘴巴微开,好似在奏鸣,透明的玉叶托着它。
南京博物院藏
长5.3厘米,重4.65克
苏州五峰山张安晚家族墓十四号墓出土
金蝉含金量高达95%,采用了压模铸范、薄叶延展、錾刻、焊接等工艺,金蝉蝉翼左右各两:外翼长1.7厘米,宽约0.8厘米,厚仅0.2毫米,表现了蝉翼轻而薄的特点,蝉足简化为三对,一对前足翘起,一对后足微微抬起。整个蝉体形象逼真,栩栩如生
玉叶则长5.2厘米、宽约3.2厘米,系用新疆和田所产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,晶莹润泽、温柔细腻。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,仅厚约0.2厘米,分为八瓣。有主脉一根,两边各有支脉四根,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,背面的叶脉相应磋成凸棱,使叶片极具真实感,整片叶子的边缘磋磨得圆润光滑。
  • 预约参观请扫码

  • 虚拟展厅二维码

  • 微信公众号

虚拟展厅

《玉润中华》展览策展人:左骏

线上展览策展团队:

南京博物院:张莅坤 刘佳 杨海涛

武汉数文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设计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