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
An Epic of Chinese Jade for 10,000 Years
Diversity and Unity,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,Inclusiveness and Gentleness
——汉 许慎《说文解字》
玉器,初现于亚欧大陆的东端,有着上万年的历史。
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,发现一类温润、坚韧的天然物质——玉。他们相信,玉可以感通天地,也能够寄托人们对万物的敬仰。
从东北松辽平原到长江流域,从西北昆仑山巅到南海之滨,玉,如点点繁星,在华夏大地广袤的原野上闪耀;玉,以燎原之势,为熠熠生辉的中国史前文明增光添彩。
遥远的洪荒时代,自然的力量巨大而神秘。因此,华夏先民笃信万物皆有灵。在生存探索中,他们发现坚韧而温润的玉不仅可以作为工具,更可用于与天地对话。
在东北乌苏里江畔的小南山,中华民族成熟用玉的传统出现了。由此,玉器承载起中华儿女对美的追求、对信仰的寄托,这些追求和寄托构成了中华民族万年用玉的文明内涵。
距今7000~4000年的华夏大地上,史前社会正向着统一的“中华文明共同体”大步迈进。开采玉料、制作美玉、寄托信仰等用玉文化凝聚了这个“文明体”的精神共识。
《禹贡》记载,美玉遍布华夏大地。“最早的中国”诞生之初,用玉文化丰富多彩,玉得到了纯正、普遍的认同。
在历史的洪流中,用玉加速了中华文明融合、聚变直至统一。玉礼器成为“最早的中国”形成过程中,不可或缺的政治信物。
夏文明崛起时,玉礼器是早期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。商与西周,玉礼制一脉相承,奠定了华夏礼仪的基石。东周至秦汉,个体的理性思维开始觉醒,玉器,逐步塑造、构建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。
夏、商、周三代,华夏族群从部落走向王国。文明聚合,国家形成。玉器,则缓步走下神坛,化身为国家王权政治、社会规范的标尺。
西周建立之初,周人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以治理国家。玉礼器成为“周礼”重要的载体之一,也是维持这一制度的重要工具。
东周时期,传统秩序与道德标准重整。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让位于对人之本性的追崇。士人阶层提倡参照玉的特性提升自身德行,这样的行为给玉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两汉时期,儒士们类比玉的坚硬与温润,提炼出君子的五种品行准则: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。在践行这些品行准则的过程中,儒士们相信,玉能延年益寿、使人羽化成仙。
三国至南北朝,地缘碰撞、丝路通达、民族交融等因素,为中华玉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;不同风格的异域材质,激发出人们制作玉器的精妙灵感。
唐宋以降,玉成为世俗社会中幸福生活与美好希望的寄托;在包容开放、多元文化互通的背景下,此时的玉器充满了意趣和风雅。
明清时期,在江南地区和宫廷之中,人们制作的玉器质精无瑕、工巧无匹,中华传统玉文明也由此走向巅峰。
南渡衣冠留存文化血脉,北漠胡风带来异域风尚。多元一统却始终是中华大地的主旋律,玉文明的内涵因此更加丰富多彩。
奔放的纹样、多彩的宝玉石,沿着丝绸之路而来,愈发衬出玉的温润多姿。宋代,在玉器世俗化的过程中,人们推崇复古而制,此时的玉器制作因此频出新意,此外,在多民族交融的过程中,中华美玉也展现了崭新韵味。
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繁荣的商品经济,激发了明清玉器的勃勃生机。从选料、造型到琢制,文人对玉的“美”和“韵”有了更加卓越的追求。玉,因此蕴含了更多的温情和雅致。
在苏州、扬州的街巷、市井里,匠人以巧思创作出清雅的玉器;在紫禁城内的殿宇楼阁中,因帝王亲自参与、要求而制作的玉器,其样式品味、巧思匠艺,都引领着时代的新风尚。
玉
见证了华夏先民奋进的过往,
代表了华夏儿女恒久以来的品格。
玉器
凝聚着中华民族的“礼”与“德”,
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统的磅礴气概。
玉文明
承载的中华灿烂文化仍在赓续,
润泽和涵养的中华文明血脉,
生机勃勃、绵延不绝……